淮北小吃大全_淮北特色小吃美食介绍
来源:做菜网 分类:食材百科 时间:2017-01-14 15:22:30
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总面积2802平方千米,总人口213万人。风景名胜有相山森林公园、相山庙、大坊寺等,纪念地有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双堆集战场旧址和烈士陵园等。
主要特色小吃有:百善硬面大卷、双堆面鱼、南坪响肚、临涣培乳肉、临涣培腐乳、淮北面皮、临涣五香大头菜、临涣羊肉、丁家壮馍、南坪杠子馍、南坪狗肉、濉溪苗馒、口子糕点、濉溪烙馍、死面锅饼、葡萄鱼、淮北酥糖、濉溪酱包瓜、老城辣汤、捞虾饼、卤狗肉、牛肉粉丝汤。
王憨子油茶
简介
王憨子油茶,是安徽省濉溪著名的汉族小吃,滋补精品。食用时,加醋、酱油、麻油,酸辣鲜香,美味可口。其口感滑腻油润,略感糊口,且酥油香气浓郁,营养丰富,深受老人和儿童的喜爱。
人们也常说“老城油茶喷喷香,既好看又好吃”。在街头的饮食摊子上,摆把大壶,外用棉布包着用作保温,壶内有做好的油茶。食用时,加醋、酱油、麻油,酸辣鲜香,美味可口。其口感滑腻油润,略感糊口,且酥油香气浓郁,营养丰富,深受老人和儿童的喜爱。
油茶除了香,还有提神、消食健胃、驱湿避瘴、驱寒治感冒等功效呢!特别是在人觉得非常累的时候,如果能喝上那么一两碗油茶,过不了多久,满身的疲惫便会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了,同时迎来的便是一份难得的好心情。原料:过油豆皮、花生米、猪骨髓油、面筋、黑白芝麻、大小元茴、丁香、花椒等。
历史文化
王憨子原名王新从,他精心研制的油茶在老城小吃群中独领风骚。油茶是濉溪小吃中的滋补精品,王憨子不憨,在经营中广泛听取食客的意见,认真琢磨,反复实践。每天早晨或傍晚上市,响亮的噪音回荡在石板街,引来众多客人,每到旺季前来喝油茶的顾客,走了一拨又来一拨,大都高兴而来,满意而去,众多的回头客引来了生意的红红火火。
做法
锅内放入大小元茴、丁香、花椒等原料,用微火烧开,过细箩;再将过油豆皮、花生米等放入锅中,用旺火烧至要冒烟时,倒入猪骨髓油、面筋在锅内搅拌均匀;将黑白芝麻放入锅中拌匀,最后烧开挂面粉即成油茶。
[!--empirenews.page--]淮北油酥烧饼
简介
油酥烧饼,是淮北特色小吃之一,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油酥烧饼色泽金黄,薄层重叠,内外焦脆,香酥可口,适合各种年龄的人食用。如果装进食品袋中,还能存放很长时间,不疲不馊,吃起来和刚出锅时一样。油酥烧饼制作工艺比较严格,面粉要经过发酵,秋冬季节,合面水应该温和一些。
[!--empirenews.page--]临涣培乳肉
简介
培乳肉,是临涣镇的特色名吃,以其香浓、味纯、滋补等特点而深受人们的青睐。比起红烧肉,培乳肉吃起来肥嫩不腻,含化在嘴里回味无穷;比起精肉块,培乳肉吃起来更有软嫩感,尤其是它特有的乳香味,香气四溢,叫人垂涎欲滴。培乳肉色泽鲜艳、形态饱满。培乳肉的营养非常全面,除了蛋白质、脂肪等主要营养成分外,还含有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和尼克酸等。
临涣当地人对培乳肉情有独钟,人人嗜好。常常是未说先馋,闻味流涎。吃培乳肉是一种无法言喻的享受。无论临涣人走到哪里,家乡的培乳肉总会在他们的脑海里、嘴唇边打转,结缘,挥之不去。凡从临涣走出去的人,在城里生活久了,吃饭的时候心里往往会有淡淡的失落,那是因为对家乡培乳肉的眷恋。也许不仅仅是味道的原故,吃培乳肉已成了一种怀旧的情绪和思乡的心情,对家乡的感念伴随着培乳肉的清香飘进心坎。
历史文化
培乳肉做工细腻,工艺考究。据载,1860年(咸丰十年),临涣酱菜地名家清代潘孝武祖父潘恒广为逃避战乱,来到河南鹿邑县。为了生计,潘恒广便帮人做起了酱菜,拜当地师傅学习技艺、加工酱菜,出师后,与人合伙经营酱菜生意,并把技术传授给了儿子潘士昌。后来潘氏父子来到了临涣继续从事酱菜生意。在酱菜制作中,他们发现酱菜经过临涣浍河岸边的古泉水泡制,味道更加鲜美,其美味远远超出了其他地方。当时潘氏父子在制作酱菜过程中发现,用发酵的酱菜汁中蛆虫制作的菜,名曰肉芽菜,味道异常鲜美,后便用酱菜汁烧制肥肉,更是别具风味。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制作出培乳肉。
做法
培乳肉工艺考究,必须由当地酱菜培腐乳的汤汁为辅料,制作时须选用上好的五花肉,加工成大块方形,然后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去掉油腻。捞出后冷却,再切成均匀的肉片,淋入培乳汁(其培乳汁的好坏决定了培乳肉的色泽和风味),加入作料调匀,放入碗中或盘中,再上锅中蒸若干时间,进一步去掉油腻,并将味道浸入肉中。蒸好后从锅中拿出冷藏,待食用时再上锅蒸15分钟后便可食用。
[!--empirenews.page--]百善硬面大卷
简介
百善硬面大卷,是濉溪县传统小吃,有数百年历史,硬面大卷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以其“大、硬、形状美观、口感筋道”而远近闻名。这种面食的起源,与百善处于古隋堤故道的历史密不可分。古镇过往客商多,美食自不可少,且为了携带、保存方便,就催生了硬面大卷。百善硬面大卷的创始人已无法考证,只知近代百善镇上制作硬面大卷的师傅们,以谢、刘二姓居多。
硬面大卷的制作工艺相当繁杂,要经过挑选面粉、泡面头、发酵、做“馍剂子”、上锅蒸制、定型等十来道工序,而且不加任何添加剂。这样制出的大卷形状美观,吃起来有筋道。正宗的百善硬面大卷,一个足有4两多,上方为桥拱圆弧形,下方为四方形,以其硬、大、型的三大特点,成为百善的特色美食,名扬数百里。但随着时代发展,如今在百善,只有少数人家在经营这一行当。
百善硬面大卷不同于一般的大卷。首先是它的“硬”;用手按不出凹坑,攥在拳中不变形,像砖头块似的。再者是“大”:正宗的大卷一般长7厘米,宽3厘米,高15厘米,一个足有四两多。其次是它的形状:上方为桥拱圆弧形,下边为四方形。仅这三个特点,非一般大卷能媲美也。
历史文化
百善硬面大卷源于哪个年代,谁是创始人?据如今的耄耋老人说,从他们刚记事时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吃过硬面大卷,看到有人在集上卖。至于说起源何时,众说不一。有的说上百年,也有的讲几百年。虽说不确切,但它与百善是古隋堤故道、淮北的交通要道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古镇过往客商行人多,饮食不可少,便催生了硬面大卷。据此推测,百善硬面大卷有几百年的历史也是可信的。谁是创始人已无法考证,只知近代百善集的谢、刘二姓制作硬面大卷的居多。
百善硬面大卷,几经兴盛沉浮。解放前夕,百善是淮海战役南(双堆)北(陈官庄)战场的后方医院,流动人员多,大卷销量大,每天有百余个大卷馍巴斗上市。上世纪六十年代自然灾害过后,蒸硬面大卷的也有上百户人家。0开始后,割资本主义尾巴,不让蒸硬面大卷,市面上几乎绝迹。农村改革开放初期,硬面大卷又走俏于百善街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多,制作大卷的人越来越少。如今在百善集只有谢法兵一家独家经营。究其原因,一些老者说,往年蒸大卷只是混口饭吃,赚个下面麸皮养家糊口。如今生活好了,经商门路广了,谁还干那又出力又不赚钱的手艺呢。看来百善硬面大卷已濒于失传的边缘。
做法
硬面大卷的制作工艺相当繁杂。往年没有磨面机,石磨推出的小麦面粉,头破面要用铜丝罗二遍,使面粉又白又细,做出的大卷才能光亮不走形。当天早上能上市的大卷,头天晚上就要开始和发面,凌晨2点就得起床开始颤面。颤面时撒一层干面,把干面颤进发面后,再撒一层干面,再继续颤。这样要反复六七遍,直至把面颤得提起来不下坠,放下来不走形为止。颤面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又要把握面的干湿软硬程度,是制作硬面大卷的关键技巧。为减轻双手颤面的劳动强度,有人发明了在面案一头栓根木棒,把面放在棒下,用双手压木棒颤面的技巧。颤面工序完成后,接着要做出一排排上圆下方的“馍基子”,用锋利的菜刀快速切出个头均匀的大卷。大卷入锅几分钟后,要开锅盖查看,发现走形的要及早整形,然后烧旺火,一气呵成。
[!--empirenews.page--]葡萄鱼
简介
葡萄鱼,是安徽省汉族传统名菜,淮北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盛产葡萄。早先用于酿酒,唐代即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著名诗句。肖县葡萄酒清亮透明、柔和爽口、回味绵长,具有浓郁的果香和陈酒醇香,在国内外颇负盛名。在葡萄美酒的启迪下,淮北厨师独具匠心,经过多次实践,“葡萄鱼”脱颖而出。葡萄鱼是以青鱼为原料,配酿酒的葡萄原汁,仿整串葡萄形状制成。横放在盘中,“葡萄”粒粒饱满,表皮松酥、肉质细嫩,甜酸可口,香味浓郁,乃淮北传统名馔。
做法
主要原料:
青鱼肉350克,葡萄汁100克,青菜叶4片,鸡蛋1只,面包75克,面粉25克,葱段、姜片各10克,酱油25克,醋35克,白糖150克,生粉适量,香油少许。
制作方法:
1. 咸面包掰成碎屑;
2. 葱姜洗净,葱切段,姜切片;
3. 选用长条形的鱼肉(青鱼),切成梯形,皮朝下横放砧板上,从肉面下刀,每隔1.5 厘米先用直刀刻1/3,再坡刀刻上花刀,每隔1 厘米左右横着刀剞直刀花,刀深均至鱼皮,但不要切破鱼皮,剞好花刀后放入碗内;
4. 将鸡蛋磕入碗内,加入淀粉,用筷子搅打成蛋浆;
5. 取出腌制入味的鱼,蘸上一层蛋浆,再撒上一层面包屑,使其粘满鱼肉及刀缝处;
6. 锅置旺火,下香油,烧至七成热,将鱼下锅,待炸至淡黄色,鱼皮收缩,鱼肉张开成葡萄粒状时,捞起装在盘内;
7. 将青菜叶焯水,用刀切成葡萄叶、梗之形,镶在鱼肉旁,成整枝葡萄状;
8. 在炸鱼的同时,另取锅放在旺火上,放入白糖、白醋、精盐烧开,加葡萄汁(酿葡萄酒的原汁)用湿淀粉勾芡,放入葱段、姜片,再淋上香油10 克,浇在鱼上即成。
[!--empirenews.page--]南坪响肚
简介
南坪响肚,是南坪镇的一道特色名菜。在南坪镇,无论是红白喜忧还是朋友聚会的宴席上必有“响肚”。它具有味道鲜美、清香宜人、清脆爽口的特点,在口中嚼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响肚”也就因此而得名。
南坪响肚老少皆宜,营养丰富、色味俱佳,深受城乡人民喜爱。这里女人坐月子,吃得最多的就是猪肚。产妇在生完小孩后,婆家人就会从集市上买来猪肚,炖成汤喂给她喝,猪肚汤起到很好的滋补作用。如今,在宿州、淮北、蚌埠等城市都有以“南坪响肚”为招牌菜的饭店。
做法
响肚的制作方法也很简单。选用新鲜的猪肚,但煮时的火候应根据作料细致掌握。需购买新鲜猪肚,用盐和醋水反复搓洗,切成条状,在开水锅煮熟加作料,用小食盆或大瓷碗将汤、肚一起盛出来,用小勺舀着吃。
[!--empirenews.page--]濉溪烙馍
简介
烙馍,是皖北的一种食品,类似煎饼又和煎饼不同。烙馍是用未发酵的面粉和成柔软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厚度约0.1厘米,直径约30厘米左右的圆形。在一块圆形中间稍微突起的铁板上烙熟的,一般管这种铁板叫做“鏊”。烙馍吃起来柔韧、筋软、有嚼头,既压饿,也有健齿作用。小孩子有时候会拿它卷些白砂糖吃,味道很可口。也有卷馓子吃的习惯,里面脆,外面软,相当美味。后来又发展出了水烙馍和菜合子。水烙馍的做法差不多,只是用锅蒸熟的而已。菜合子是用两片烙馍中间加上韭菜、鸡蛋、盐、油等,重新烙熟以后再吃。吃起来就不要别的佐餐了。
[!--empirenews.page--]南坪杠子馍
简介
馍是北方人的主食,淮北人都惯好吃馍。与百善硬面大卷齐名的面食就是南坪杠子馍,南坪杠子馍是长溜溜的圆柱状,外形酷似杠子,馍的名称也就由此而来。
南坪杠子馍自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那是其他人学也学不来的。在和面、赶制和蒸笼等方面都十分讲究,恰当的温度调适,保证面发得透,发到火候。南坪杠子馍发面的方法为传统的酵母发酵法,功夫主要在和面上。发好的面团比较松软,然后要用杠子千百次地碾压,不停地洒上面粉,面团也就越来越硬,做出来的馍十分筋道。木柴加地锅进行笼蒸。杠子馍味道纯正,软硬适口,色泽漂亮。
[!--empirenews.page--]丁家壮馍
简介
丁家壮馍,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在濉溪的饮食中堪称一绝,以其“色味纯正,香脆可口”闻名遐迩。其制作工艺非常细致,首先要选用精细面粉,加水和,再用一根长近一米茶杯口粗的压面棍反复压制后,撒上少许芝麻,在平底锅上用文火慢慢炕热,做成的壮馍直径有40公分,厚三公分,浑圆坚硬,厚如手掌,正面焦黄,背面雪白,外酥里香,食之有筋头。壮馍很硬,要慢慢嚼,越嚼越能品出麦子的香。丁家壮馍是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地方美食。据第五代传人,现年已91岁高龄的丁尊贤老师讲述,受旧时男尊女卑封建思想观念的影响,传男不传女,男人身壮有劲,由此得名壮馍。丁家壮馍的制作工艺在当地有较高的知名度,每天的壮馍销售趋势都很好,往往供不应求。
[!--empirenews.page--]老城辣汤
简介
老城辣汤,是濉溪老城特色小吃之一。它源于清代中叶,大兴于民国初年,之后花样不断翻新。根据所用底汤和主料的不同,叫法也不尽相同,常见的有面筋汤、鸡丝汤、鳝鱼丝汤和混合汤等。辣汤一定要加适量的白胡椒,辣汤特点是:辣、鲜、香。
历史文化
相传乾隆在下江南时,路过此地,感到肚子饿了,恰好路边有一家老太太煮鸡汤,乾隆就坐在路边喝了一碗,感到很香,汤里还有麦仁,乾隆却不知这麦仁是鸡没洗干净留在鸡肚子里的。于是,乾隆就问老太太:“这是啥汤?”老太太年龄大,耳朵也背,没听清楚,就重复了一句:“啥汤?”乾隆就误认为这汤的名字就叫“啥汤”。后来这个名字就叫开了,现在在濉溪人们都叫“啥汤”,又因为汤的味道鲜辣,有的人又称之为辣汤。
做法
老城的辣汤是用母鸡和圆骨,加上装有12种配料的料包煮汤。煮的时候除了加葱和麦仁之外,加上大量的生姜,这个汤的味道就偏辣,这种辣味很鲜。把洗好的面筋在温水中醒透,让原来海绵状的面筋表面变得光滑柔软,然后掐成一小块张开下锅,同时用筷子顺时针搅动,这时面筋就会被甩成片状,如鸡蛋絮,但比鸡蛋絮略厚一些。辣汤面筋制作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将面粉放入盆内,用清水约1公斤调成软面团,用手蘸上水把面团揉上劲;饧几分钟,再揉上劲,然后兑入清水轻轻压揉,至面水呈稠状时换上清水再洗。如此反复几次,直到将面团中的粉汁全部洗出,再将面筋用手拢在一起取出,浸泡在清水盆内。洗面筋剩下的面水勾兑到汤中,这样的勾兑连麦仁都沉淀不下去。最后,加上鳝鱼丝、盐、味精、适量的白胡椒(黑胡椒也可以,不过煮出来的汤颜色发黑)。在汤中加上些许香油,更是美味。
- 相关菜谱
- 推荐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