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菜网 食材百科内容页

邢台小吃大全_邢台特色小吃美食介绍

2017-01-14 15:24:15 食材百科

邢台市,简称“邢”,旧称邢州、顺德府。地处京津冀区域冀中南地区中心,是华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

风味小吃包括:邢台锅贴、白牌烧鸡、威县火烧、广宗薄、临西饼卷肉、清河菜豆腐、邢台包、黑家饺子、隆尧羊汤、临城腌肉,大鏊煎饼,道口烧鸡,五灵脂 水波臭豆腐 、内丘挂汁肉、邢台焖饼,南宫香肠,临西酱菜、顺德油条、魏庄熏鸡、炸布袋、邢台馓子、邢台大锅菜、七里口鬼子肉、尚书粉皮

武氏烧饼

简介

武氏烧饼,始源于北宋景佑年间,始称“炊饼”后改称“武大郎烧饼”。因在《水浒传》、《-》两部古典名著中均有描述而名扬四海。武大郎烧饼金黄酥香,造型美观,诱人食欲。多年来,经过历代厨师们的不断创新与改进,使之拥有独特的油而不腻,口感柔和,入口即融,鲜香可口。

清河八大碗

简介

清河“八大碗”为清河地方名菜,“八大碗”菜系包括鸡、鱼、猪肉牛肉羊肉夹、豆腐夹、脖、红烧丸子、水氽丸子、素丸子、假菜、木耳鸡蛋海带丝、面筋等十五种菜,根据客人口味喜好荤素搭配。

历史文化

在我国民间,每逢喜事节日宴宾会客。最是讲究用八仙桌上八大碗,八荤一素。而八仙桌与八大碗的由来,传说与蓬莱八仙有关。

相传八仙过海时无意惹怒龙王,东海龙王便与之交战起来。因两边实力相当而久战难胜,劳累疲惫,退踞海滩稍憩,颇觉腹中空空,饥饿难忍,便分头寻食充饥,哪知一眼望去的海滩薄地,荒无人烟。除曹国舅一人未回,其余个个扫兴而归。

原来曹国舅一人不辞劳苦,远行至内地,忽闻一股奇香扑鼻,不觉垂涎三尺,立即寻香进入凡间一庄上,乔装农家村夫在庄主宅院窥视,只见四方桌上八人围座、诱人的菜肴一个接一个地上。国舅寻思道:我原乃朝廷国舅,宫廷菜肴我享用得发腻,农家菜肴我未曾见过,何不先让我大饱口福,忽想众仙友腹空我岂可独享,继而采带了七样菜肴,又想起仙姑不食荤,所以又为其独带了一碗素菜,计八大碗。并留言:国舅为众仙借菜八碗,日后定当图报。

从此以后人们为讨吉庆改方桌为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八冷碟、八大碗菜)并一直流传至今。

任县老炒肉

简介

任县的吃食儿不多,但老炒肉很出名。本地人爱吃,外地人也慕名来品尝。何谓老炒肉?老式炒肉之称也。原因之一是其做法近百年一贯制;再者,其味浓、色重、酱香,相对于现在以清淡为主的菜,称为老式也不为过。

任县做老炒肉的饭店不少,但传统的有两家:大街石头饭店和王大黑饭店。两家饭店的店面都不太讲究,但老炒肉极正宗,烧饼和火烧也是饭店自做,人常常爆满。两家饭店的菜味大同小异,前者味重,后者味淡,如此而已。有想吃老炒肉的远方朋友来任县一定要提前告知我,否则晚了就占不上座了。

做法

老炒肉的工序并不复杂,肉以肥肉为主,先切片,然后抓芡、过油、爆酱,急火翻炒而成。为什么用肥肉,大概因物质匮乏年代,人们沾肉腥味儿少,多喜肥嫌瘦,故而用肥肉。肥而香是以前平民阶层对美食的首选。不过近几年老炒肉的选料也有所变化,已开始用瘦肉。之所以抓一下芡,是因为抓过芡的肉过油后膨胀、松软,装到盘子里衬堆儿,且吃起来不腻口,嫩滑。

炒老炒肉,有两道工序很关键,一是过油,一是爆酱。过油就是将抓过芡的肉放入滚热的油中,迅速翻转,然后篦出一大部分油,剩一小部分继续带肉快速翻炒,直至略微挂焦,然后将油篦净,肉待用。过油,是个功夫活儿,它需要一定的腕力和巧劲儿,动作要干净利索,否则带油翻炒要引火烧身。练成这个活儿,不苦练两年翻勺是上不了灶台的。再说爆酱,这活儿要的是眼力,爆嫩了,只咸不香;爆过了,只苦不香。只有恰到好处,才能爆出酱的红色,酱香弥漫。

炒老炒肉,讲究一个快字,酱爆好后,要迅速将过好油的肉放入酱内快速翻炒,与此同时,抓一大把绿豆芽花,扔到勺内,一同翻炒。绿豆或葱适合快炒,且白的绿豆芽或青、白相间的葱与酱红色的过油肉配在一起,其色诱人,其味馋人,的确不失是一道美味儿。

吃老炒肉,其配食也很主要,最好的配食是热烧饼和火烧,(任县烧饼也很有名,在此不述)刚出炉的烧饼或火烧,加上刚出锅的老炒肉,其肉香、酱香与热烘烘的麦香杂糅在一起,其味美不胜收。九十年代,一个在美国的苗姓老人到任县寻祖,我就在大街石头饭店用老炒肉和烧饼来招待他,80多岁的老人就着老炒肉一口气儿吃了3个烧饼还有不舍之意,真是难得。

邢台道口烧鸡

简介

邢台道口烧鸡是河北邢台地区的肉食名品,源于河南道口镇,是道口“义兴张”烧鸡店的分支。邢台道口烧鸡,造型美观完整,色泽浅红而带嫩黄,肉质软烂,味美鲜香,一般可存放2~5日而色味不变,冬季存放时间更长。

焖饼

简介

焖饼,据称源自河北邢台地区巨鹿县,对于巨鹿当地人来说家家会做的一种普遍饮食之一,是当地人喜爱的主食之一。焖饼是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的特色食品之一,是鲁菜的经典名吃。源自山东、河北一带华北平原地区,焖饼是采取焖的工艺,对烙饼丝进行烹饪的美食,对于当地人来说家家会做的一种普遍饮食之一,是当地人喜爱的主食之一。

历史文化

焖饼发源于民间,历史久远,已无从考证,在山东南部、山东北部一带,在大街上随便一个大、小饭馆都会有美味浓香的焖饼。山东、河北一带华北平原地区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焖饼,而且比商业化酒店做的强好多倍,是真正的民间特色名吃。

在民间吃焖饼还有个忌讳,就是每个人生日和重要的节日的时候不能吃焖饼,因为它有“焖病”的谐音,所以人们不在重要的日子吃。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于他的喜爱。

做法

和面烙饼,饼是“死面饼”,并不需发面。擀成圆形饼,尺径为宜。注意事项,烙饼时以饼薄为好,这样可使饼较软,软而不黏。做成焖饼时,脍炙人口。

饼须切丝。丝为一寸半厘为长宽。这是必须的,或者说,这是焖饼的基本特征,也因此在某些地方如山西,山东,焖饼又以“炒饼丝”名。

广宗薄饼

简介

广宗薄饼,也叫“风吹大油饼”。这名字的由来,应该是因为它的“薄”吧——直径一尺半的一张油饼,仅重三、四两,可想而知其薄的程度——竟能够隔饼看报,真是比纸还薄了,风一吹怕就跑了。若是用此薄饼做饼卷肉,那里面的肉透过薄饼显出一种诱人的色泽来,真是叫人顿生馋意。广宗薄饼不仅金黄透明,薄厚均匀,卖相极佳,更重要的是味香质软,极为可口。

做法

广宗薄饼从和面开始就与一般的饼是不同的,它不是用手和面,而使用面杖搅面,夏天放入少量食盐,冬天则用温水和面,这样和出的面较柔韧。面和好后,用面杖将其从盆中挑到案板上,然后揪下拳头大小一块面,掺入适量面粉,稍揉片刻,用擀杖擀开,在上面洒上少许细盐,滴入几滴香油,再用擀杖甩制成直径约一尺半的薄如纸张的圆饼。这个过程中,就已经开始香飘飘了。然后,把擀好了的的面饼用擀杖轻轻挑起,运用腕力轻轻放在抹匀油了的鏊子上,开始加火。俗话说“三分和面七分火候”,这烙饼最关键的就是火候了,火大了,烙出的饼易黑糊干硬,不易入口,火小了,烙出的饼就成了“白秃子”,不但难看,而且外熟里生,不能入口。只有火候掌握好了,才能烙出面相好、味道佳的薄饼来。

南宫熏菜

简介

南宫熏菜,起源于邢台南宫市,是当地人喜爱的小吃。

南宫熏菜选用优质猪肉,并按比例添加鲜鸡蛋、纯正绿豆淀粉、丝和小磨香油,搅拌成状,灌入肠衣。之后,用配好佐料的汤煮熟再用锯末烟火熏烤成紫红色,外皮再抹上香油,吃起来清香而没有腥味,放几天也不变味,深受群众欢迎。

做法

选用优质猪肉,并按比例添加鲜鸡蛋、纯绿豆粉、姜丝和小磨香油,搅拌成粥状,灌入肠衣,用配好佐料的汤煮熟。之后,再用松树锯末加上白糖在熏锅内熏烤,松树锯末的作用是上色(紫红色),白的作用是提鲜。最后在烤好的熏菜的外皮再抹上香油,就做好了。一般在常温下放置三、四天也不变味。

威县火烧

简介

“威县火烧”以其独特的工艺和香酥的口感而远近闻名。 融合北方的油饼与胡饼制作工艺,用冀南的精面粉与小磨香油为原料,佐以细盐、花椒粉,用吊炉烘烤,打成风味独特的火烧。

历史文化

烧饼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早在唐朝就有记载说:“胡饼、饆饠等为胡食,自西域传入。”(唐慧琳《一切经音义》第三十七卷)这里说的“胡饼”即是我们现在说的烧饼,是伴随着西域客商,沿着“丝绸之路”传至山西的。白居易诗中“面脆油香新出炉”说的就是这胡饼了。

早在清朝中叶,威县火烧就以其独特的工艺,香酥的口感远近闻名了。明朝“燕王扫北”之乱之后。河北一带民生凋敝,人烟稀少。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迁山西民以实之。”

随着山西移民的迁入,原由西域传到山西的以吊炉打烧饼的手艺也自然传到威县一带,威县人独出心裁,融合北方的大饼与胡饼的工艺,以威县的细白面与小磨香油为原料,佐以细盐、花椒粉,用吊炉烘烤,创制了风味独特的“火烧”。火烧与烧饼工艺接近,口味、形状却不同。因状如牛舌,俗称“牛舌头火烧”。随着威县在外地做打制火烧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名声也越播越广,人们都称其为“威县火烧”。

威县火烧用料考究、工艺特殊、味美层多、肉嫩皮酥。和面、抻条、成型、烘烤,每一道工序都有其独特之处,比如用吊炉烘烤,木炭作底火,要柴硬火温;用火有讲究,须外高内低;生坯置炉内,经四翻七转。刚出炉的火烧外皮焦黄,外酥内软,香而不腻,口感极好。据说,在民国初年,威县打火烧的名师以黄街石老美、西街和友林最负盛名。解放前后,又有刘振英、李保海、马佩琴名重一时。近年又涌现出李柱等一批后起之秀。

现在的威县火烧又多了几个新品种,如油酥火烧、糖火烧、馅火烧等等,来满足人们日益挑剔的口味。

做法

威县火烧的特点是:用料考究,工艺特殊,味美层多,肉嫩皮酥。其工艺程序可概括为:和面、抻条、成型、烘烤,且每一工序均有其独特之处。威县火烧采用吊炉烤制,烘烤时,木炭作底火,而且要柴硬火温;用火也有讲究,须外高内低;生坯置炉内,须经四翻七转。刚出炉的火烧外皮焦黄,外酥内软,香而不腻,口感极好。

缸炉烧饼

简介

缸炉烧饼,主要流行在河北地区,为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火炉烧缸制作的烧饼,因此叫缸炉烧饼。用缸制作食品是一种很独特的方法,它利用了“缸”的光滑、耐火和厚度,烧出的烧饼不糊、面光,吃起来香、酥、脆。这种烧饼的制法在火候上极讲究,因缸里呈凹形,凉或热烧饼都要滑下来。缸炉烧饼形圆,上有花檐,大小同现在的芝麻烧饼差不多。

历史文化

古人有诗赞云:“城府千层四方方,芝麻万点心计长。奈何八挂炉中烧,纵到唇边更放香。”缸炉烧饼多产于河北省,不过随着社会发展,缸炉烧饼一般都已作为普通食品使用,而且逐步将缸炉变为烤箱烧制,味道可能有所变化,但是更环保,不过部分地区仍可见到路边小摊烤制正宗缸炉烧饼。

据历史记载,清朝晚期,有一名叫石老化的厨师在乐亭县城北关开办熟食“发货铺”,以包子,烤吊炉烧饼为主业,当时为了更好的利用做包子的下脚料——肥肉和白菜帮,制成烧饼放入吊炉烤熟出售。没想到由于味美价廉,十分畅销,石老化改进工艺,添加配料,并由吊炉烤改为缸炉烤,一下子名气大增,购买者蜂拥而至。

做法

此种烧饼所以香酥可口,主要是用料讲究,制作工艺要求严格。

用料:自己加工上等面粉10斤,以6斤面粉加花生油6两和温水合成水面,以4斤面粉加花生油2.2斤合成油面备用;秤五花猪肉7斤,切成豆粒大方块,与纯香油1斤,适量葱、花椒、姜末、肉料、香蘑末等搅拌均匀,直到有“沙沙”响声为止;芝麻1斤,用水浸泡,搓去波炒熟备用。

制作工艺

要掌握三功:一功:烧炉,所谓缸炉,即通常用的陶瓷大缸,纵1着打去少半,横卧成炉,用泥抹严,用炭火或洋槐树干枝,烧到炉成暗色,大约达100℃,停火用水刷炉,将做好的烧饼逐一用手背托贴在炉壁上。因炉壁有一定热度,烧饼即粘贴上面,上煎下烤,使烧饼熟透,放出芬香气味即成。烧炉火忌暴又忌弱,暴了烧饼易糊,弱了火力不足,烧饼会加生。刷炉要看炉壁色泽,温度高处要多上水降温,低要加火增温。掌握温度无法使用温度计,全凭经验看炉色。二功,包剂子,“斤水面在下,4斤油面在上,在面案上撰成拟纸薄片卷起捏成162个剂子,大小要匀,再撰成园皮,从香油中捞出肉馅包后拍扁。装馅要适量,掐口处不能漏油,否则就贴不住炉壁。包好拍扁后的烧饼要在不贴炉一面蘸满炒好的芝麻,以备上炉。三功:上烧饼,即烤功。烧饼做好,用手背一个个送卜炉壁,每炉要上80余个。个个挨紧贴匀。此时炉壁温度非常关键,温度低,烧饼贴不住掉在炭火里就成废品。温度调节要靠炉门铁帘,温度高了打开帘,温度低了关闭帘,每炉要烤两个多小时。

简单做法

原料:白面、脱破芝麻、食油、盐。作法:将白面放入瓷盔中,取盐少许用凉水化开倒入面内,加水搅拌,揉和均匀,面团要较硬,放案板上擀成一指厚大片,倒上食用油手抹均匀,上撒白面,搓成小酥氆氇,再卷成长条,攥成拳头粗棒条,俩人对拽扯成直径5公分的长条,置案上手截成段,逐段擀成长片,两头回折,翻扣再擀长,两头对折成四角方形,摆齐洒水,以手在上抹成糊状,均匀地撒上脱皮芝麻,翻扣过去,手拍背面使芝麻长牢,用一小块面试擦生有炭火的的炉壁,看面皮呈黄色即装炉加盖,十分钟左右即熟。)特点:四角方形,鼓胀焦黄,层层皮薄,酥脆清香。城府千层四方方,芝麻万点心计长。奈何八挂炉中烧,纵到唇边更放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