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菜网 食材百科内容页

淄博小吃大全_淄博特色小吃美食介绍

2017-01-14 15:21:48 食材百科

淄博为山东第三座省辖市(地级市),是齐文化的发祥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城市GDP40强。

特色小吃主要有:菜煎、周村烧饼、博山豆腐箱、周村大酥烧饼、博山烩菜、博山烤肉、金丝鸭蛋、沂源大锅全羊、东里大饼、淄博菜煎饼、鸡丝伊府面、吴家官庄烧鸡

鲤鱼抱蛋

简介

鲤鱼抱蛋,原名为“鲈鱼抱蛋”,为新城王氏家用厨师陈某所创。此菜的形、色、味俱佳。所用原料:活鲤鱼1条(750克左右),黑鱼肉200克,鸡蛋3个,、食盐、料酒、味精、香油、粉团适量。

历史文化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王士祯在京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待讲学士,举荐陈某到京在宫廷御膳房供职。此技艺经两代传给鲍士彬后,境内鲈鱼绝迹,遂以鲤代鲈,菜名也随之易为“鲤鱼抱蛋”。通过精心制作,仍不失原有风味。当鲍士彬授艺于县饮食服务公司紫影楼特三级烹调厨师张月华(女)后,经其多次实践,根据鲁菜特点,改鲤鱼的油炸为清,较原来易于保持营养,且增加其鲜嫩清香的特色。1986年10月,张月华参加山东省第一届鲁菜大奖赛(淄博赛区),表演此菜的制作技艺获奖。

做法

将鲤鱼除鳞、去鳃、挖出内脏(不弄破鱼肚皮),洗净后蒸熟;将黑鱼肉剁成泥放碗中,加入葱姜、料酒、味精、粉团搅匀,沸水下锅,做也珍珠大肉丸;将鸡蛋黄蒸成,用刻刀做成“鱼鳞”;最后,将熟鱼置盘中,定形,摆放上“鱼鳞”,鱼腹中放入适量鱼丸,余者留于盘内点缀,即成。

软烧豆腐

简介

软烧豆腐,为博山地区家常名菜,博山自古就以生产豆腐而闻名。博山豆腐色泽淡黄,软嫩适口,味美清香。博山豆腐采用“酸浆”点脑,而不用普通的“盐卤”点浆法,因而成品外黄内白,无卤苦味,细嫩瓷实,宜于造型。

做法

食材

主料:豆腐(北)750克调料:味精2克花椒8克白砂50克小葱5克姜5克黄酒5克酱油15克香油50克

制作流程

1.豆腐入屉蒸透,削去四边黄皮,切成2厘米见方的块;豆腐

2.将豆腐块放入温水锅内用小火炖煮,至浮起时捞出控净水;3.炒锅内加芝麻油,中火烧至六成热,放入花椒略炸,呈黄色时捞出不用,加入白糖25克,改用小火炒至红色时,放入豆腐炒匀;4.待其上色后,即将葱丝、姜丝、酱油、黄酒、味精、清汤、白糖放入,用慢火煨;5.并随时晃动,以免糊底,至豆腐呈红色,汤汁稠浓时,淋入花椒油即成。

制作提示

1.豆腐去皮,洁净细嫩,飞水可去豆腥味,兼致成形,不易碎烂;2.传统风味,不可勾芡,文火慢,使之汤汁浓稠。

酱汁鸭方

简介

酱汁鸭方,是博山的特色菜。此菜制作流程复杂,口感独特香醇,现已成为国宴上的一道名菜,菜品特点是颜色油红光亮,酱香四溢,鲜嫩适口,咸中略甜。

做法

食材:

净雏鸭750克。 毛芋30克。绍酒20克、酱油10克、白糖20克、花生油60克、葱10克、姜10克、花椒5克、甜面酱20克。

做法:

1、净雏鸭冲洗净,剁嘴留舌,去脚爪; 2、砸断大骨,放开水锅内加葱段、姜片、花椒,煮至六、七成熟取出 ,放在菜墩上,脯朝底剁去头、脖、腿、拆去鸭骨,四周修整,顺鸭脯中间剁为两半,再横刀剁成约2.6厘米的长方块,摆成原样;

3、毛芋头煮熟,剥去皮,削净黑点,切滚刀块;

4、将鸭原样铲入锅垫上,再放入毛芋头、鸭脖、腿,骨,放入锅内置火上,加煮鸭汤(以没过鸭子为宜)、绍酒、酱油、白糖;另取炒锅加入花生油、白糖,炒至嫩色放甜面酱炒熟,加煮鸭原汤,溶化后倒入鸭锅内;

5、净炒锅加花生油少许,放中火上烧六成热(约150℃),加葱段、姜片、花椒炸至呈金黄色时捞出,倒入鸭锅内;鸭上面扣上盘子,用小火煨炆1小时左右,揭去盘子,提出锅垫,用平盘托着扣入大盘内,揭去锅垫;锅内汁用淀粉勾流水芡,浇在鸭方上即成。

欢喜团子

简介

欢喜团子,是山东淄博市桓台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汉族民俗小吃,在大型庙会(如梧台庙会)和年关大集上,是一种美观美味又有美好寓意的美食。

欢喜团子制作方法十分简单,将糯米蒸熟,凉后弄散,炒至膨松,蘸取糖稀,制成大小不同的球状。按照单串、双穗、小挂角、大挂角等形式穿挂起来。

历史文化

“欢喜团子”发源于何年何月,已无从考究,但早些年,由于庄户人家日子过得紧巴,索镇李贾村十有八户的人家从事着“欢喜团子”这本小利大的行当。该村曾做过欢喜团子的齐卫礼老人和周庆金老人,向记者一行讲述了其制作方法。欢喜团子的制作需经过熬糖稀、炒粉条、揉团穿串儿三个工序。早年的糖稀是以黍子米、黏谷米作原料,出的稀亮,质量高。后来,人们都用玉米作原料,质量稍差。再说炒粉,将粉条放入盆内浸泡染色,捞出再剁为“岗子”(即截碎)晒干备用。然后在炉灶上放铁锅一口,用淄河沙子烧热,拌粉条炒至膨胀,便变为“花子”。最后,揉团穿串儿。揉团还要有专门工具——柳树根做成的“木碗子”。先抓白花子一大把置于木碗子上,再抓红、黄、绿各色花子少许,置于白花子团表面,然后,两手握木碗子将其揉成花色圆团。大团有桔子大,叫做大货;中团有大,叫二不流子;小团有山楂大,叫小货。把揉成的团放入筛子内晒干,便可用线穿串,穿至抹动不便时,即抽去大针,于每串随打结随摔,这叫“正穿倒抹”。

每年农历九月九后,李贾村各家各户就陆续开始制作,为了赶年会卖。一般来说,二月里香会少,三月里香会多,是销货的盛月。直到四月初八赶完了邹平城的黄山子大会,收摊子回家准备麦收。当然,卖货也得分去哪一方,南山里(博山)喜欢大货,青州、临淄喜欢二不流子,邹平、长山喜欢小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欢喜团子这种古老的吉祥物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已被其它更新颖、更科学的物质所代替。现如今李贾村只有六七户还间歇地干着,当然也只是在入冬和春节时节。

西河煎饼

简介

西河煎饼,是山东淄博西河镇著名的汉族小吃,具有薄如纸、色如玉、甘如饴,素雅柔韧,风味独特,色泽鲜亮,味道鲜美,清香可口,风味独特之特点。

查史考证,西河镇玉皇山原名天际山,此地山灵人杰,民风淳朴。自宋始就有摊煎饼之记载,手艺独特,堪称一绝。

西河煎饼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天际山系列煎饼系采用青石山地所产优等小米、玉米为主要原料,配以多种营养成分,引入淄河优质地下水,采用传统工艺精工制成,保持原料的色泽香味和营养,薄如纸、色如玉、甘如饴,素雅柔韧。

做法

西河煎饼采用传统加工工艺,纯手工制作,粮食要经过多次淘洗,一夜浸泡,然后放入1/3或一半的孰料,这样磨出的糊子才好烙,摊的煎饼才更爽口。磨糊子是件很费工夫的事,二三十斤粮食要花两三个小时,往磨眼添料也得是有经验的老手,要勤添少添,磨出的糊子才细腻均匀。摊烙要求的技巧性极高,想练成这一绝活就得先会使用西河人的“三件宝”:鏊子、刮耙和油擦。鏊子,铁制,圆形,中心稍凸,下有三足,其下用柴草加热,上面即可烙制煎饼。刮耙,木制,版状弧形,有柄,把糊子舀到熟鏊子上用它薄薄地左右摊匀。油擦,又称油搭子,是用十几层白布缝制的方形擦子,蘸上食油擦鏊子,防止煎饼粘在鏊子上揭不下来。

博山

简介

博山粥,是博山的传统名点,博山粥不下十来种,诸如豌豆粥、大米粥、小米粥、玉米楂子粥、八宝粥粥、莲子粥、腊八粥等,其中最有名的当数王姓“大闺女”粥。实际上这是一种小米绿豆粥。先用少量水把绿豆煮烂,再加水烧开,把磨好的小米糊加水调稀倒人锅中,开几个滚即成。

周村煮锅

简介

周村煮锅,又名朝天锅,是淄博风味小吃之一,迄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煮锅内一般放置惠州丸子、大丸子、炸豆腐页、肥肠等菜肴。店家在桌旁服务,客人可以根据喜好随意点大锅内的菜肴,店主切好了随时放在客人的小锅里。周村煮锅的特点是味道可口,品种多样,经济卫生,遂热遂吃。当寒风刺骨、大雪纷飞之时,邀二、三知己,围坐锅旁,设一壶白酒,边吃边饮,十分惬意。

历史文化

1910年,家住南下河的厨师徐方明先生,每日肩挑一只铁炉和简单餐具,带上些熟肉下货,找一避风角落,将顾客挑选的下货称好切碎,放在两块炸豆腐页上,然后在锅内烫煮,任顾客随意舀用,很受欢迎。发展到今天的煮锅,使用的炉灶,高约2市尺,上粗下细,内放一盛热水的平底铁锅,铁锅上放一用来盛汤的砂锅,表层放一圆木桌,并在桌面中间挖一洞,露出砂锅,在桌面周边另设有10个圆孔,其中一孔安放烟囱,一孔供顾客烫酒;其余八个圆孔放置搪瓷小碗,可同时招待八位顾客,一改过去“众人同舀一锅汤”的习惯,“卫生煮锅”也由此而来。

历经多年的演变,周村煮锅不仅成为一道独特的风味小吃,而且变成周村人家须臾不可离的日常佳肴。而今的周村,不仅各式的煮锅店铺林立,而且各种简易的煮锅摊子也到处可见。特别是雨雪寒冷时节。煮锅妙就妙在一个煮字,一班人围坐桌前,一人一小锅,锅置热水中,热水循环流动,直煮得暖意融融,任屋外雨雪纷飞,屋内却热气腾腾,温暖异常。若有好饮之士,再小斟一杯,又会引出无数话题。煮锅原是百姓的菜肴,一份也就在七八元左右,一般的食量,一份足够,饭量稍大一点的,不过再多添几个大丸子、几块酱豆腐而已。如此,以煮锅宴客,做东之人花钱不多,却又不失体面,被请之人酒足饭饱,大快朵颐。无怪乎周村煮锅店虽多,却家家座无虚席。

赵氏肴鸡

简介

赵氏烧鸡,是临淄的一种地方名吃,颜色金黄、香味扑鼻、肥而不腻。

做法

制作赵氏烧肴鸡,首先把好进货关,选用一岁龄的,健康的小公鸡为原料。在宰杀过程中,先把鸡脖下的毛拔干净,以免有鸡毛落入鸡中,然后下刀,把鸡血放净,以保证鸡身的干净,然后把鸡放入摄氏70℃——80℃的水中,湿透捞出,放入脱毛机中脱毛,由于是机械脱毛,干净程度可达99%,脱毛后,放入清水中,把剩余下的鸡毛柱、脚趾摘干净后放入清洁、消毒的器皿中,准备开膛破肚,破肚时在鸡颈的左右侧各割一刀,把鸡的气管、食管、鸡嗉掏出,再在鸡的小腹横切一刀,把鸡的心、肝、胃、肠等内脏掏出,这样就成了全净膛的小公鸡。下一步是成型。首先把鸡的两只大腿,鸡胸铰断,再把鸡的两只小腿左右交叉,插到鸡肚子里,再把鸡的右翅膀从鸡嘴里穿过向后一别,左翅直接向后一别,这样成型手续又完成了。第三步是上色,即:在铁锅内加上食用油,用急火加热,直至冒烟,后继续用文火加热,这时再把鸡放入加了蜜或糖的搅匀的水中挂色(忌用色素),挂匀后的鸡就可以入油锅,待炸至金黄色捞出。最后一道程序是蒸煮。把老汤烧开,捞净沫头(即杂质),把炸好的生鸡按顺时针的顺序(逆时针也可)放入锅中,此举是便于出锅时不至挂坏鸡皮。然后加入香料包,香料的搭配一定要按比例,否则就失去了特色。常用的香料有:八角、花椒、桂皮、肉蔻、草蔻、砂仁、甘草、陈皮、茴香、丁香、白果、白枳、干姜等。把香料按比例放入香料包,加入锅中,再放入适量食盐,用急火烧开后用文火煮1—2小时捞出。

淄博酥锅

简介

淄博酥锅,是一种传统的时令、节令菜肴,盛行于冬季和春节期间,传说是清朝初年颜神镇一位叫苏小妹的妇女创始,故菜名“苏锅”,又因此采用料较多,以肉鱼骨刺酥烂为主要特征,“苏”“酥”谐音,遂改名为“酥锅菜”。

由于酥锅菜用料广泛,食用方面,香酥可口,再加易学好做,以至广为流传。酥锅的原料主要有白菜海带、冻豆腐、鸡、鸭、肉、鱼、排骨猪蹄等,须依次分层摆放,调料有醋(使原料酥烂)、糖(中和诸料之味)、黄酒(除腥臊)以及香油、酱油、盐、葱、姜、花椒等。制作时先用急火烧开,然后用文火烧至肉鱼骨刺酥烂为止。离火凉透后,随吃随取。

博山烤肉

简介

烤肉,是博山区的传统名吃,色美、味香、气正,距现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烤肉三色一体:金黄(猪皮)、奶白(肥肉)、宗红(瘦肉)三色夺目。皮酥肉嫩,入口不腻,味美可口,木熏香的清香气味扑鼻,风格别具一格。热烤肉加白糖,用鲜荷叶包后再吃,肉酥嫩、味鲜适口;凉烤肉加绿豆小粉皮再加鸡蛋,做成汤菜,味道更为鲜美;另外还可做各种冷、热拼盘、烩菜等。

历史文化

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曾载有“炙炖法”,即先将小猪“揩、洗、刮、削,令极净。小开腹,去五脏,又净洗”。然后“缓火遥炙”,烤至“色同琥珀,又类真金”,这样吃时“入口则消,状若凌雪”,味美异常。近代博山烤肉在“炙炖法”基础上经过研制形成独特风格。

约在1905年前,博山“远兴斋”烤肉店店主钱振远,在一次肘子过油时,偶而发现肘皮爆花后,肉味更加鲜美。随后改大烤为小烤,改一般木柴为果木劈柴烤制。这样烤出的肉,皮酥肉嫩,气味幽香,食而不腻,非常受人们欢迎,博山烤肉由此誉满山城。后来,博山陆续出现宗、段、周等几家开办的“顺祥斋”、“远馨斋”、“振兴斋”、“胜华斋”等10多家烤肉铺,烤肉经营大盛。

1954年,淄博食品公司成立,博山烤肉被列为公司经营品种,纳入正常生产。为保持烤肉声誉,公司制订严格的操作规程,大体是将活猪(毛重约60公斤左右)用热水屠净鬃毛,劈成两片,放在阴凉透风处晾干,然后剔骨,割掉四根腿和肚底,扒掉板油,再按长15~30厘米,宽约5厘米的规格分割放入盐、花椒皮,加水浸泡40分钟,取出晾4~5小时后,进烤炉,烤柴用无烟的苹果木、柿子木、软枣木、香椿木、花椒木等。柏木、松木等有邪味的木柴禁用。烤肉在炉内约经3.5~4小时即可。博山烤肉可做冷热拼盘,可烩菜。如果热烤肉加白糖,用鲜荷叶包后再吃,或用烤肉加绿豆小粉皮再加鸡蛋做成汤菜,更是别有滋味。1982年和1984年,博山烤肉两次获商业部优质名特产品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