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菜网 食材百科内容页

晋中小吃大全_晋中特色小吃美食介绍

2017-01-14 15:24:01 食材百科

晋中是山西省的铁路、公路枢纽之一。晋中是晋商故里,纵横商界600年。

特色小吃排行榜:晋中油、油面、珍珠、平遥牛肉、榆次灌肠、剔尖、豆腐、元宵、平遥碗托

平遥牛肉

简介

平遥牛肉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美食文化的精华之一,古汉时就有“卖刀买犊,卖刃买牛,游刃有余”的对牛肉加工的描述,而风味独特、久负盛名的平遥牛肉早在明清时代就已远销亚洲各国,史载清末,慈禧太后途经平遥,享用平遥牛肉后,闻其香而提其神,品其味而解其困,故将其定为皇宫贡品。

平遥牛肉,传统制作工艺独特,从生牛屠宰,生肉切割、腌渍、锅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到用盐、用水以至加工的节气时令等,都十分讲究。所产牛肉,色泽红润,肉质鲜嫩,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醇香可口,营养丰富,具有扶胃健脾之功效。

历史文化

平遥牛肉久负盛名,起源年代无考,清代时已誉满三晋。清嘉庆年间,邑人雷金宁及其子孙三代,在城内文庙街设有兴盛雷牛肉店,长达百余年。到光绪末年,又有任大才与其子任仰文在城内西大街设立自立成牛肉铺,所制牛肉可与兴盛雷牛肉相媲美,均为正宗产品。

民国初年,西郭村韩来宝在县城南门外开设隆盛旺牛肉店;韩照林在城内西大街开设牛肉加工作坊。之后,牛肉店铺、作坊逐年增多。

做法

制作时必须选用上好肉,加工技术非常讲究。屠宰是第一道工序,除了必须把放尽外,剔骨时必须将牛的神经组织包骨皮与肌肉组织相连接,把整块肉按部位取下。如果损坏了包骨皮,一头牛的碎肉块突破了6至8斤的水平,不仅骨头上带肉经济上受到损失,而且大大破坏了平遥牛肉的整形和肉质紧密度。第二道工序是分割。

剔骨后的牛肉,根据牛的大小分部位割成16至20块。部位名称叫敦则、二道敦、夹肋、膀头、脖则、爪则。然后一块一块涂上食盐。

为使盐度均溶,对厚块牛肉用刀刺上几个盐眼,把盐顶进去,将加盐的肉块本着先厚后薄的顺序分层入缸、盐与肉的比重要合理,过少过多都影响口感,而且过多时不少水溶蛋白汁分解随汁流走,营养成份降低,出肉率下降。

腌制 合理时间是:夏季 5-7天,春秋季15天,冬季30天。第三道工序是煮熟牛肉。

将腌期已到的生牛肉从腌缸取出用清水洗净污物,等锅内水开后,将肉依照大小厚薄耐火程度分层入锅。先用急火煮2小时,以后逐渐将火压小煮8小时灭火,再焖2小时出锅,共计12小时。

出锅时的肉要放在案上晾开,或用肉钩挂在架杆上逐渐降温,全部冷却,肉质收缩才能入库。

太谷

简介

太谷饼是山西省传统名吃,因产于太谷县得名。始于清代,太谷饼具有甜而不腻、酥而不碎,味美鲜香等特点,以其香、酥、绵、软而闻名全国,享有“糕点之王”的美称。太谷饼为“晋商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那首清脆悠扬的“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更是让太谷饼的美名传遍天下。

历史文化

太谷饼的产生和盛行都与明清太谷商业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相传在明末清初,太谷县城东南的沟子村有一富家太太,经常在夜里想吃饼子。可对佣人们从城里买回的各种面饼,她不是嫌油腻难吃,便是嫌干硬难嚼。这可难坏了她家的佣人。消息传到县城一家烧饼铺里,掌柜的为了做成这笔生意,特地让铺子里的老师傅设计出了一种甜饼。这种甜饼是由白面白糖芝麻油和鸡蛋清做成的炉烤实心饼,直径约12厘米,中间厚约3厘米,其表皮色呈茶黄,上面还粘有脱皮的白芝麻。太谷饼具有酥而不硬、软而不绵、香甜不腻的特点,而且即使存放一个月后,它的色、香、味也不会改变。

做法

主料:白面500克。

辅料水125克,白125克,饴糖50克,食油150克,碱面3克,芝麻少许。

制法

1、将白面、白糖、食油、碱面、饴糖一并放入盆内,调拌均匀,用水(四季均用温水)和起,揉匀揉光,然后上案搓成长条,揪成剂子,再抟住粘上芝麻,按成饼形。

2、把制成的饼放入吊炉内,先烫正面,定住皮后再反过来,扣上盖(不要全盖住,须透点气)要注意火候,主要用上火力量烤,底火不能大了,一煽风点火约烧十几分钟即成。

3.把沾好芝麻的饼送入烤盘,将温度调在220℃,烘烤13分钟左右即成。

猫耳朵

简介

猫耳朵是一种在山西、陕西等地流行的汉族传统面食。其并非如名字所说用猫耳制成,只是因形似猫耳故名。在中国华北地区,猫耳朵大多像其他面食一样作为主食,而在南方地区多作为点心和小吃食用。

历史文化

猫耳朵是晋南(山西运城,临汾),晋中、晋北等地区流行的一种风味面食。它吃着筋滑利口,制作简便,随乡就俗,适用多种面粉和浇头,又加制作简便,倍受群众欢迎。在晋中一带,人们用白面、高粱面制作;在雁北、忻县高寒地区,人们用莜面、荞面制作,取名“碾疙瘩”,还名“碾饦饦”。尤其因莜面制作柔软,还能碾推成花纹、触须等式样,更使这种面食形象多彩多姿。猫耳朵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主要是晋语区,如山西省中北部、内蒙古西部、河北张家口等地,这种面食很常见,在当地被称为“圪坨儿”。在关中也有类似制法的面食,称作“麻食(马齿)”。做法是用白面、荞麦面等和好后,切成小块,用手的大拇指在案板上一捻即成。清水煮后捞出,浇上菜或卤等食用。因形如猫耳,且由于晋语本名令外地人感到生涩难懂,因而也被称为“猫耳朵”。在一些地区也有用莜麦制成,熟后食用。莜面有独特的风味,较白面不易消化,所以抗饿。

做法

1.将小麦粉放在盆里。

2.和面的水里加少许的食盐。

3.一边加水,一边用筷子搅拌,直到成片状。

4.用手揉捏,做到“三光”即盆光、手光、面光。

5.用湿纱布盖住面团,“醒”30分钟。

6.切成条状后再切成指节大小的颗粒状。

7.用大拇指的指肚压住一颗向前推捻,一个猫耳朵就做成了。

晋中油糕

简介

油糕,是以黄米(即软黍米面)为皮,糖料或泥、豆沙等为馅,经油炸制而成的食品。色泽金黄,外焦里嫩,绵软香甜,美味可口。

晋中一带,油糕的种类很多,因制作方法不同,有云片糕、枣糕(亦称割糕)、生炸糕之分;因所用原料不同,又有糯米糕、菜糕之称;因“糕”与“高”谐音,为取其步步登高、吉祥富贵之意,人们往往在年节或婚丧嫁娶、孩子满月、过生日、老人寿诞、起房盖屋时食之,故又称年糕、喜糕。多年来,油糕伴随着人们送旧迎新、庆贺道喜,成为晋中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解放前,以榆次城内衙门街的“中兴德”及祁县、太谷一些老字号的油糕最为有名。

晋中油面

简介

油面是太谷县的传统食品,状似馒头,经油炸制而成。外酥内软,香甜可口。

历史文化

清乾隆年间,太谷县即有油馍、油食等油炸食品。到咸丰、同治时,西街“隆盛长”(原名“隆盛昌”)开始生产油面,专供大户人家食用。后来“文”子字号(文元堂、文令堂、文成堂)增加原料,改进工艺,使油面更富特色。“文”字号逐渐取代“隆盛长”,成了制作、经销油面食品的大字号作坊。

油面本为年节佳品,由于“文”字号闯出了名声,遂成为民间常食的一种面食及馈赠亲友的佳品。

昔阳吊炉小烧饼

简介

昔阳吊炉小烧饼,俗称烧饼,是昔阳传统食品。产生于金元时期,迄今有八百余年历史。当时,外族侵略,战火纷起,人们为了逃避战乱经常离乡背井,一种好消化、易保存、便携带的食物——烧饼也就应时而生了。此后人们几经改进,成为现在的吊炉小烧饼,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昔阳人走亲访友的佳品。

做法

烧饼制作方法:面粉加清水和好面,发酵后,加适量碱,和成比馒头面软一点的面,搓成细擀面杖粗的条状面团,再揪成约50g重的小面团,用专用的小擀面杖擀成内薄边厚的面饼,刷上兑了水的淡,放置在专用的吊炉(上下均是火)上,烘烤熟即可。

1.发面(面粉加清水和好面,,发酵)

2.揉面(加适量碱,和成比馒头面软一点的面)

3.开剂(搓成细擀面杖粗的条状面团,再揪成约50g重的小面团)

4.擀剂(用专用的小擀面杖擀成内薄边厚的面饼)

5.烤制(刷上兑了水的淡醋,放在专用的吊炉即吊在房梁上的特制圆炉上用上下均是炭火烤制)

6.出炉,纯手工制作。烘烤熟即可,不几分钟时间,一炉色诱人眼、味诱人鼻的六、七个烧饼便烤制出炉。

甜荞面凉粉

简介

甜荞面凉粉,在寿阳一带常为食用,是夏季的风味凉面之一。

历史文化

相传赵匡胤由黄泽关到山西,正是暑伏天气,走到南岔贯寺,已是人困马乏,想吃点凉饭。恰有一位白发老师傅端来一碗白条食物,赵匡胤吃后,感到清凉适口,便问这是什么做的,老师傅说用甜荞麦做的,之后转眼就不见了。于是起名甜荞面凉粉,流传至今,堪为待客佳品。

太谷熏鸽

简介

太谷熏鸽是山西省太谷县的汉族传统名菜,色泽金红、熏香味浓、入口醇香、营养丰富的熏鸽摆在餐桌上,令人垂涎。已有近100年的历史,太古熏鸽始创于清代。此名产在旧时多为商家大贾招待国内外客商的,当时太谷城内西大街南门楼道巷的“隆盛昌”和太谷南门外“三盛园”的熏鸽最负盛名。

做法

加工太谷熏鸽一般选用的是野鸽,将宰杀好的鸽子,在80度的开水里浸泡3分钟,然后将鸽毛煺掉。从臀部开膛,将内脏取出,然后将鸽子在冷水中洗净,切勿用热水洗,用热水清洗会影响鸽子的皮色。将洗净的鸽子在清水中浸泡2个小时。

在卤制前,先将鸽子在沸水中氽透,然后将氽好的鸽子放入卤锅中,加放花椒、大料、大茴、砂仁、豆蔻、、盐等佐料和药料。煮沸后,用微火卤煮。当鸽子卤制到用筷子能扎透,就基本煮熟了。捞出后,将鸽子放入熏筒内,将杨柳木锯末和柏木锯末放火熏锅内,再将熏锅上火,待起烟时,上边扣上砂锅,熏至金红色即成。

那色泽金红、熏香味浓、入口醇香、营养丰富的熏鸽摆在餐桌上,的确令人垂涎。

抿圪斗

简介

抿圪斗又称抿虫曲蛐,原产地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是山西晋中一带的主要面饭品种,清柔利口。不但可用豆面制作,还可用高粱面、细玉米(须掺合适量的白面、豆面或淀粉面),吃时可浇配各种荤素浇头或打卤。另外,配以调料做汤面也颇有风味。比较有特色的是辣酱抿圪斗、酸菜抿圪斗。

历史文化

此种小吃原为五、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农家为改善调剂生活常食饭谱,随着现代人们饮食追求回归自然、营养丰富的趋势,小吃更有发展,也逐步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人们款待亲朋好友的一种饭食。

做法

抿圪斗又名擦圪斗,因形如小蝌蚪,而得名。属屯留民间小吃,其做法简单,配料随意,食用灵活。

做法是用温水、凉水合面均可,用抿床(擦床),抿床有圆眼、扁眼多种;选用上等的无化肥、无农药的白面、豆面、粉面、杂面、荞面、玉茭面、高粱面等绿色食品做原料,所配面粉种类多少可根据各自喜爱而定。菜卤档次高低,荤素都行。农家酸菜辣椒也行,肉禽蛋也可;食用且具有干捞、汤喝、凉拌几种。

其主要特点是面杂多样,营养丰富,色泽鲜亮,食欲性强,冬季食之驱寒增热,夏季食之避暑降温。尤其是其形状独特,入口稍加咀嚼便如蝌蚪游入胃海,并能促进胃蠕动,增加胃动力,是养生的最佳饭食。

蘸糊糊

简介

蘸糊糊是平遥人的一种粗粮吃法,主要用高粱面做,做法也很简单,把面搅到水里,温火慢慢熬,并且不停地搅,一直熬成糊糊状,可以用筷子把面糊糊夹起来,糊糊就做好了。然后往油锅里倒上油,烹上葱花调料辣椒面,再加水熬成汤,蘸糊糊的两道工序就完成了。

蘸糊糊的做法简单,吃法却有讲究,主要体现在“蘸”上。把糊糊舀到碗里,小碟里倒上调料汤,手持筷子夹一块糊糊,放在汤里蘸一蘸就可以吃了。“蘸糊糊”要想吃香,主要是把调料汤做香。

做法

A.熬酱料:豉香油醋汁

【原材料】:小葱花、蒜蓉、酱油1汤匙、山西老陈醋3汤匙、豆豉香辣酱1汤匙、清水小半碗。

【制作方法】:

1.锅烧热,倒入适量食用油。

2.放入几粒花椒,小火炸至花椒略显黑色出香味。

3.放入蒜蓉、一半葱花,煸至出香味。

4.倒入约1汤匙酱油。

5.倒入约3汤匙山西老陈醋。

6.加入1汤匙豆豉香辣酱。

7.倒入小半碗清水。

8.大火烧开,煮约2~3分钟。

9.加入剩下的一半小葱花即可。

B.高粱面糊糊的制作过程:

【原材料】:高粱面、清水。

【制作工具】:擀面杖、或筷子。

【制作方法】:

1.锅里放入适量的清水。

2.将高粱面盛入网筛中,左手握网筛,右手握筷子或擀面杖。

3.将高粱面粉筛入水中,右手握紧筷子或擀面杖,顺时针方向快速的搅拌面粉。

4.直到锅里的水由稀变稠,就不要再撒干粉了。

5.这时用筷子不停的搅拌面糊,搅啊搅,搅啊搅,糊状的面糊不停地冒着热气,不经意间锅底会有热泡鼓起来,炸得老高,溅到手上很烫。可以用筷子把面糊夹起来。

6.轻轻往锅里加少许冷水,盖上锅盖,让面糊糊在水汽的蒸煮下熟透。三四分钟后,掀开锅盖,锅里的水已蒸发得所剩无几,再适当地将面糊糊搅拌几下,糊糊就做好了。

做好的糊糊,用铲子盛到用冷水浸过的盘子里

吃糊糊的时候也很讲究,用筷子夹一块糊糊,放在调料碗里,翻几个来回,让糊糊身上充分地融入醋的味道,然后才入进嘴里,咬在嘴里劲道、爽滑,酸辣俱全,越吃越想吃。哇塞,那种感觉妙不可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