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集:申奥之旅(下)
同样是这一年,杨澜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传媒专业硕士学位;回到国内之后,她加入凤凰中文卫视做名人访谈节目《杨澜工作室》,并且从主持人转变为独立电视制片人,这样的转型,其实在美国,杨澜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留学期间,杨澜的视野开阔了许多,亲身接触到了许多成功的传媒人和先进的传媒理念。 而那个时候,邓亚萍已经带着18个世界冠军,4个奥运冠军成功退役。退役后的邓亚萍是履行当年和萨马兰奇之间的约定,她选择了清华大学英语系就读,并且在1998年的2月,远渡重洋赴英国留学。 第二次申办,北京申办的口号是“新北京,新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以申办促发展,以发展助申办”,这些口号显示了由于近年中国的发展成就,北京的申办相当积极自信。 1999年11月19日,中央电视台的“五环夜话”节目播放了对何振梁的采访,何振梁在谈到上次申办未成时动了感情。后来中央电视台转给何振梁一个台湾听众的来信。这位台湾同胞送给何振梁一本书,并在信中写道:上次申办未成,不仅你流了泪,我们也都流泪了。 2000年底,在英国求学的邓亚萍,接到了参与第二次申奥的通知。赶在国际奥委会观察团来临前,她回到了中国。一天, 她到超市买东西,这时一个售货员跑过来,拉起她的手,热切地说:“你是形象大使,一定努力让北京申办成功,好吗?”“为什么?”“如果北京举办奥运会,我家的房子就能拆迁了,就能住漂亮的新楼了。”简单的几句话,让邓亚萍感慨不已。“我觉得这个售货员代表的不是她自己,而是千千万万最底层的北京老百姓。他们自己无力改变生活的现状,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奥运带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上,我一下觉得肩上沉甸甸的。” 1999年10月,杨澜辞去了凤凰卫视的工作。2000年3月,杨澜和丈夫吴征收购香港上市公司良记集团,并更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杨澜任主席。自此,杨澜跨入商界。2001年夏,杨澜作为北京申奥的“形象大使”参加了在莫斯科成功申奥的活动。 2001年初,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上四年级的丛欣竹用了一个晚上,为再次申办奥运的北京写了一首歌———《新北京,新奥运》。因此,当年那12个在蒙特卡洛唱歌的小女孩再次被人们记起;已天各一方的12个女孩,再次一起走进录音棚,唱起这首《新北京,新奥运》。 2001年,杨澜女士应邀出任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形象大使;她将作为陈述人在莫斯科陈述中国奥林匹克文化。而邓亚萍在一次作为运动员代表作陈述报告。所有听过邓亚萍讲英文的人都对她充满了信心。她现在可以用英文写论文,用英语作报告,在美国学习过的杨澜也对邓亚萍的英语水平赞不绝口。 2001年,何振梁、杨澜、丛欣竹这三个经历过中国第一申奥的人,又因为同一个梦想走到了一起。 2001年6月,丛欣竹接受北京奥申委通知,她和当年的伙伴刘明燕将同中央音乐学院少年合唱团的8个女孩再组一个合唱团,到莫斯科去。从接到通知的那天直到7月7日出发,丛欣竹和刘明燕天天带着8个女孩在中央音乐学院的一间排练室里排练,那20几首歌,除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之处,几乎都是当年她们在蒙特卡洛唱过的歌。 7月13日是最关键的日子。这一天将决定2008年奥运会花落谁家。 莫斯科时间下午6时,萨马兰奇庄严地走上讲台,拆开信封,宣布: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授予北京! 何振梁冲出友人和国际奥委会工作人员热情祝贺的重围,去出席散会后立即进行的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何振梁他在申奥胜利那一刻的个人感受。何振梁深情地说:“我为我的国家而骄傲,我为我的人民而自豪。”这是何振梁多年来深植于他内心的两句话。 1993年蒙特卡罗申办失败时,杨澜曾伤心地哭了,然而这一次,她却没有像许多人那样喜极而泣,她笑得很开心。在分析这种心态的变化时,杨澜说:“其实哭并不是我表达高兴心情的方式。上一次,我作为报道者,涉世未深,对一切充满着好奇,同许多中国人一样,对失败估计不足。而这一次,我的身份是参与者,心态则是平和而理性的。我这次惟一想做的就是开心地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我最常说的一句话也是——欢乐是不需要准备的。” 当萨马兰奇吐出“北京”两个字的时候,丛欣竹说她立刻就哭了,合唱团里的女孩们也跟着哭了,在场的很多人北京奥申委的工作人员都哭了。她们就一边流着泪,一边唱国歌,然后,她们笑了。丛欣竹说,刚到莫斯科时,何振梁先生对她说,这次可不许再哭了,要笑着回北京。“我当时答应得好好的,但我没做到。” 而邓亚萍一听到北京,一下子站了起来,眼泪马上就流下来了,大家全都哭了,真是太不容易了。可以说,那一刻,比她拿任何一次世界冠军都激动。 2001年,7月13日,中国成功取得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办权,这不仅实现了中国几代人的梦想,同时也证明了中国正在走向世界,同时,中国也通过体育的方式和世界逐步的融合。但是,就体育本身而言,这个融合的过程又是多么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