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战争岁月第6集:
忠贞不渝许光达 1938年8月,延安大旅社门前,两名风尘仆仆的年轻女子来到这里,其中一位叫邹靖华的女子说是来这里寻找名叫许光达的丈夫。 此时的许光达已是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但是负责接待的八路军干部心里却非常纳闷,之前他们并不知道许光达已经结婚,怎么就突然来了一位自称许光达妻子的女人呢?那么这位叫邹靖华的女人与许光达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其实,怀着忐忑不安心情的还有这位名叫邹靖华的女子,结婚十年了,与丈夫却只有不过短短十天的相聚时光,十年后,他的丈夫许光达是否已经另外组建家庭,这是邹靖华急需解开的谜底。 【许延滨 许光达大将之子】 最怕的是许(光达)如果已经重新又结婚了,到延安去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母亲是带着那样一种心态,她还不知道。 当时的延安,在干部的婚姻方面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叫“二八五七团”,就是年龄二十八,五年干龄,七年军龄的团职干部均可以结婚,当时三十岁的抗大教育长许光达符合所有的结婚条件,可是每当有人劝许光达成家时,他却说:自己已经结婚,尽管分离十年,不知妻子是死是活,但他一定要等下去。 在这十年,许光达和邹靖华都走过了一段艰难的人生历程。 【孔继宁 毛泽东外孙】 1908年11月19日,许光达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东乡一个叫萝卜冲的小村子。1921年秋天,不满十三岁的许光达考取了长沙师范学校,而此时毛泽东等一批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已经在长沙建立起革命组织。正是在这样一种氛围熏陶下,1925年的冬天,已经秘密加入党组织的许光达受党派遣,报考了黄埔军校。 这是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保存的惟一一份黄埔军校毕业证原件,它颁发的时间是1927年7月20日,当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已经爆发,昔日黄埔的蒋校长向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 那么,在这张毕业证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此时已从广州迁到武汉的黄埔校园里弥漫着异常紧张的气氛,所有学员在领取毕业证前都必须履行登记手续,那就是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两者间只能选择一个。在这个历史关头,这是一种对人生信念和道路的选择。而十九岁的炮科学员许光达没有丝毫犹豫,明确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许延滨 许光达大将之子】 人总是要有一点内涵的东西,或者是刻骨的东西,我觉得他(许光达)能够在十九岁的时候,就经历了,我想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会不(后)悔。 十天后,许光达奉党组织指示,率炮兵营一批党员赶赴南昌参加起义,但由于铁路中断,当他们徒步沿赣江赶到南昌时,起义部队已经撤离。这时的许光达仍然没有放弃,立即开始追赶起义部队,冒着生命危险穿过层层关卡,终于在十几天后追上了起义部队。 【许延滨 许光达大将之子】 “八一”南昌起义以后,这个在军史上和在历史上,你们都可以看到,有很多人回家了,而对于一个十九岁从黄埔出来了以后一个年轻的,一个青年人,他从南昌瞄准了的一个事业,或者瞄准了的一个目标,一直追也好是走也好到了三河坝。 广东梅州三河坝是南昌起义部队的生死之地。面对三万重兵的围追堵截,担任第二十五师连长的许光达奉命扼守阻击要点,血战到最后一人。傍晚,身负重伤昏迷的许光达侥幸被当地老乡从死人堆中发现,秘密收留下来,但却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三个月后的一个早晨,许光达为寻找党组织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广东梅州。此后两个月里,他辗转千里,最终在安徽寿县重新与党组织接上了关系。也正是在千里找党的旅程中,许光达与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桃妹子邹靖华秘密举行了婚礼。 【许雪青 许光达大将孙女】 奶奶(邹靖华)是出生于书香门第,奶奶的父亲是私塾先生,然后也是当年爷爷(许光达)的启蒙老师,所以她跟爷爷的感情可以说是青梅竹马。 1928年,是一个白色恐怖的年代,在这样的严酷岁月里,两人新婚刚刚十天,由于许光达身份暴露,他不得不在当天夜晚,告别新婚妻子离家出走。第二天,邹家随即遭到军警的搜捕,而邹靖华从此背上“共匪婆”的罪名,两人的十天相聚,就这样变成了十年生死两茫茫。 许延滨 许光达大将之子 我的母亲曾经想自杀的,母亲已经被人家斗的没地方呆了,在父亲家里吧,人家说这是“共匪婆”。 此时此刻的许光达正肩负中央赋予的创建红六军的重任,从上海前往洪湖游击区。1930年,许光达所在的红六军与贺龙领导的红四军会师,开辟了洪湖革命根据地。也是从这个时候起,蒋介石以数十万大军连续对洪湖地区发起“围剿”,艰苦转战中,已担任红十七师师长的许光达数次指挥伤亡大、缴获少的阻击战。 1932年3月的瓦庙集七昼夜血战,是洪湖革命根据地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战斗,就在许光达带领突击队攻克战役要地时,却被一颗子弹击中胸膛,身负重伤。而就是为了取出这颗子弹,不仅让许光达备受折磨,还由此开始了另一段特殊的革命经历。 【杨小明 红军医生杨鼎成之女】 受伤护送下来,到洪湖瞿家湾红军医院,送到那儿去伤势很重,当时人也昏迷了。 为了抢救许光达的生命,红军医院毅然决定为这位年仅二十四岁的著名战将进行开胸手术。而最终能否成功从胸膛内取出子弹,所有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了十六岁的红军军医杨鼎成的身上。 【杨小明 红军医生杨鼎成之女】 这么大的手术,这不同是挑个刺啊换个药什么那样的,这是做胸部大手术啊,胸腔手术,所以爸爸很为难,说没有麻药,条件也差,这怎么办。 而此时苏醒过来的许光达看到这个场面,用坚定的目光一再示意杨鼎成开始手术。但这位年轻的红军医生没有想到,这次手术会有另外一种结果。 【杨小明 红军医生杨鼎成之女】 没有麻药,这个伤员肯定要非常痛苦,本来伤势就很严重,然后说还要忍着疼痛来顶着(做)这个大手术,那确实非常不容易的。 【许延滨 许光达大将之子】 那这个时候他们说,他(许光达)嘴里头咬的是毛巾,手抓着两个人,就是他的战士,因为怕他动啊,疼起来动啊,他们(就)摁着他的脚。 在撕心裂肺的手术过程中,年仅二十四岁的红军师长许光达没有表现出任何畏惧。但由于手术器械实在太过简陋,伤口又过于靠近心脏,连续三次开胸,三次手术,杨鼎成依然没能为许光达取出胸口的子弹。 【许延滨 许光达大将之子】 (手术)做完了以后拿不出来,赶快又缝上,他(杨鼎成)不敢碰了,再往里就会碰到心脏了,因为它(子弹)离得太近了,拿不动。 【孔继宁 毛泽东外孙】 在简陋的手术条件下,三次开胸,却没能取出许光达胸膛里的子弹。两个月后,党中央决定送他去苏联治伤和学习。就是在苏联的这段日子里,许光达不仅取出了子弹,而且进入列宁学院,第一次接触到了坦克等新武器新战法,这也为全国解放后毛泽东的一个重要决策奠定了基础。 1938年1月,从苏联列宁学院毕业的许光达回到延安,站到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的讲台上。在紧张的培训八路军和新四军干部的同时,回到国内的许光达内心深处一直惦记着已经分离整整十年的妻子邹靖华。 十年来,在许光达征战洪湖革命根据地和苏联留学期间,背着“共匪婆”罪名的邹靖华颠沛流离。但在艰辛生活的同时,“一定找到那个结婚只有十天丈夫”的信念却从来没有改变。 【许宗贵 许光达大将侄子】 必须要见到,然后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她还是相信许光达还活着,她必须要等他。 同样在这十年中,许光达在坚守革命信念的同时,也坚守着另一个信念:那就是不能辜负妻子的一片深情。而邹靖华打听到丈夫还活着的消息,立即从长沙千里迢迢辗转来到了陕北延安。 1938年8月,宝塔山下,当照片中这位风尘仆仆的瘦弱女子来到许光达面前时,他简直难以相信,眼前站着的,就是与他分别了十年的妻子邹靖华。 【许延滨 许光达大将之子】 我母亲这个时候开玩笑说我父亲,他真坏,我说怎么了,他故意让我到他那儿去以后,把门打开,故意扯着嗓子喊,然后警卫员来来出出,结果那个门口好多那些(人)都跑来看看,教育长这(的老婆)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结婚十年却仅仅相聚十天的夫妻,在艰险万分的革命征途中离散,这次又在革命圣地延安重逢了。 两个多月后,许光达特意为这次重逢写下了一段话。 我俩的结婚整整已经有了十年,然而相聚的时间仅仅只有两个月零二十一天。不知流过了多少的伤心泪,也曾受尽了艰苦与辛酸,丝毫也不能摧毁我们铁的心愿…… 在艰苦岁月里成长的爱情,都有着忠贞不渝、真挚动人的故事,在许光达和邹靖华以后的人生路上,延水河畔始终是他们想起来就感动不已的一段回忆。 【许雪青 许光达大将孙女】 他们从湖南的一个乡村一起走出来,参加革命。然后风风雨雨到老,然后中间有在一起甜蜜的日子,也有那个十年的生死两茫茫的这种分散,然后直到分离两世的永诀,然后直到奶奶一直守着她的这份感情,然后到她自己最后走,所以他们的这一生的这种(感情)挺让我,一是感动,二是挺羡慕。 1947年夏天一个平常的夜晚,已是西北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的许光达突然接到了一封由彭德怀亲手签署的紧急电报。 当时,留在陕北的毛泽东以转圈子的“蘑菇战术”成功拖住了胡宗南的三十万大军,为全国解放战场减轻了压力,但在8月16日中共中央机关被国民党整编二十九军包围在陕北葭县以西几十公里的狭小地域,陷入生死存亡的险境。 此时许光达临危受命,为确保正在进行的沙家店战役的胜利,同时掩护中央机关安全转移,许光达奉命率三纵队火速赶赴乌龙铺阻击强敌。 【张大军 时任西北野战军第三纵队团宣传干事】 瓢泼大雨,把这个部队整个都打湿了,就在这个条件下行军,因为这个军事行动很机密、很迅速,你看当天下午它(部队)就撤下来,撤下来以后,当天晚上继续到乌龙铺战斗。 然而,出乎许光达意外的是,乌龙铺地形狭长,背后就是一条河流,没有防御纵深,如果国民党军队东西两侧同时进攻,我军将处于无法周旋、背水一战的险境,军事上这叫做“侧水侧敌”,是用兵大忌。 【于庭兰 时任西北野战军第三纵队营教导员】 我印象最深的是许(光达)司令亲自到我们那个团里面去下这个命令,说后面这个山头毛主席就在这个山头上,你们在这儿,打光了你们都得要守住这个地方。 这是许光达面对三个旅的国民党军队凶猛进攻向三纵队下达的死命令。激战持续了整整两昼夜,三纵队各旅、各团的指挥员全都上到前沿阵地,直至中央机关转危为安和沙家店战役取得歼敌六千余人的胜利。 【许延滨 许光达大将之子】 当时他们在场的人,有的人就说了,周恩来一说,啊,许光达来了,没问题啦,放心吧,这就是他们当时周围的人这么说,毛主席他们都在。 仅此一战,陕北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毛泽东战后总结说:“侧水侧敌本是兵家所忌,而我军却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胜利”。 【孔继宁 毛泽东外孙】 1948年3月23日,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迅猛发展,毛泽东和中央机关东渡黄河,来到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部西柏坡。此时,已经担任西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的许光达继续在西北战场纵横驰骋,相继参加了陕中战役、兰州战役,直到红旗插遍整个大西北。 1950年5月,曾经在苏联学习过坦克专业的许光达,由毛泽东亲自点将,奉命组建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军种——装甲兵,同年6月,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摩托装甲兵司令员。 1955年“八一”建军节的晚上,许光达参加完中央军委的节日晚宴回到家中,却显得心情沉闷,此后一连三天,均是如此。 他的一反常态,在家人的心里结下一个大大的疑团。 【许延滨 许光达大将之子】 平常回来以后,他从来没有过那样,他回来以后今天一般的(是说),啊,今天晚上弄两个什么好菜,炒两个什么什么回锅肉啊,什么弄一点汤啊,反正就是这样的,很高兴。那次回来以后什么(都)不吭,什么不吭我也不知道干什么,觉得爸爸反正不知道有什么事了。 此时正值人民解放军即将实行军衔制前夕,全军千余名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勋,将被授予元帅和将军军衔。毛泽东根据许光达在战争年代的贡献和建设现代化人民军队的需要,亲自提议:“许光达应评大将。” 这本是戎马一生的将军巨大的历史荣誉,为什么许光达却心事重重呢? 几天后,许光达给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写了一份特殊的申请。 这是一份向中央军委请求“降衔”的报告,许光达这样写道:“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里,在中国革命的事业中,我究竟为党和人民做了些什么呢?实事求是地说,是微不足道的,不用说同大将们比,心中有愧,就是与一些年资较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现在诚恳、郑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请:授我上将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为大将”。 但是,中央军委没有接受他的请求。随着授衔的日子一天天临近,许光达越发的烦闷起来。 【邹靖华 许光达大将夫人】 有一天晚上,一回来他就告诉我,说明天在怀仁堂要授衔。我说授什么?他说要授我大将。我觉得他情绪很不对,他说,哎呀,我够不够啊?现在上头这么多人,(过去)好多同志连性命都送掉了,我现在还健在,还要什么呢?没什么可要的啦,这样子讲了以后,那一天他在房子里转来转去,转来转去。 按照授衔有关规定,大将的行政级别一律定为四级。而许光达经过反复思考,再次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递交了一份 “降级报告”,请求将自己的行政级别由四级降为五级。由于许光达的执意请求,中央军委最后批准了这份“降级报告”,而许光达主动让衔之举,令毛泽东万分感慨,他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员自身的明镜。